逃离健身房的户外小白开始逃回来了

2024-06-09 22:32:4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新人友好”的10公里500米爬升徒步,看似走走停停,游山玩水,但爬升路上却感觉永远在追队友,

  而对于骑行新人来说,货拉拉才是刚需,雄心壮志要骑百公里,坡爬一半,货拉拉完成后半段。即使已经入了初级门,开始备战“人生第一次”,比如越野跑和马拉松,每周一次赛事模拟训练,跑量堆得不少,但成绩增长缓慢,还时刻被伤病追着跑。

  以徒步为例,不稳定面行走,以及重复的上下坡,这要求参与者有良好的脚踝稳定性和腿部力量,以及正确的单腿蹲姿势,如果长期足内翻或膝盖内扣,错误发力模式的积累下,很容易对关节产生不可逆损耗。

  而“膝盖友好”的骑行活动中,需要长时间保持曲髋俯身姿态,如果没有良好的核心抗屈伸和抗旋转能力,既无法骑快,也无法骑帅,一趟长距离下来,除了腿疼疼,还会伴随着腰疼手腕疼。

  尽管在户外人眼里,看惯了自然风景,不愿意把自己限定在健身房的一亩三分地里,对着冰冷的器械做多次重复训练,他们常常将此评价为“无聊”。但如果想要更好地完成一次户外,甚至是完成人生中第一场,不管是下肢类运动如越野跑、徒步、骑行、马拉松,还是上肢类运动攀岩、射箭,或者是综合平衡类运动如滑雪、冲浪,都更需要规律训练打好基础,包括体能、力量和专项。

  可以说,室内健身会陪伴外人从小白到进阶的整个户外运动生涯。逃离健身房的户外小白,又开始逃回来了。

  10公里600米爬升,往往是户外徒步线层楼的爬升,但你需要背负3-5瓶500ml水,以及当日饮食补给、登山杖等,而如果你需要完成第一次重装徒步,可能需要背上30-40斤的多日装备,包括睡眠和餐厨系统,初级选手很容易在爬升过程中感觉心肺被拉爆。

  除了爬升,徒步路上会遇到大量的不平整路段,北方的沙土碎石,南方的湿滑苔面,负重单腿行走就要求更高的稳定性,如脚踝稳定和核心稳定,下坡路段则需要在膝盖过脚尖的状态下持续输出,要求在重复的下坡发力模式中形成肌肉记忆,增加膝盖周围的肌肉耐力。

  你一定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一些徒步人的室内训练记录,他们穿着完整的户外冲锋衣裤套装,背上40-50L的满负荷重装背包,负重爬楼,或是慢速上坡小跑,“健身人士和徒步人士都沉默了”。

  除了大热的徒步外,你也一定听过骑行人的冬训指南:冬训肯吃苦,开春猛如虎。不能路骑的季节,骑行人偷偷在在骑行台上刷Zwift记录,加强臀腿耐力,把环法冠军波加查的训练实录加入播放列表,也给自己增加了负重单腿蹲起跳跃,锻炼单侧爆发力。

  反季的滑雪人,则在夏季进入蛰伏期,这是锻炼腿部力量,加强平衡能力的最佳时间,有人开始加入蹲腿训练,有人收藏谷爱凌的训练视频,在波速球、平衡板、瑜伽球上尝试完成更多动态平衡,模拟踩在雪板上需要应对的各类不平衡模式,等到下一个雪季,又能在畅滑中迎来进步。

  可以看到,每项运动都有各自需要的专项能力,这些能力很难在每一次的运动中得到线性增长,反之,需要在非运动日加入室内训练,以达到下一次运动日的厚积薄发。更何况,不论哪一项运动,都需要基础体能和核心力量做支撑。‍

  户外新人进入健身房的第一个诉求,可能是完成“人生第一次”比赛,需要通过大量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来应对比赛需求。

  参加第一次斯巴达5km竞技组比赛前,Rachel几乎从来不进健身房,也没有使用过器械训练,而斯巴达涉及到负重、涉水、攀爬、翻越等多种类型的障碍,要求相关的背负能力、上肢悬挂能力、撑跳能力,以及竞技组特有的波比跳能力——障碍挑战失败惩罚。

  所以,Rachel和搭档相约开启了健身房体能训练,除了常规的蹲推拉举和跑步耐力训练外,也会加入专门的握力训练和悬吊能力训练,加上官方教练举办的斯巴达训练营,3个月的备战时间,帮助她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挑战。

  下肢类运动如徒步、越野跑、马拉松、溯溪等,要求参与者有较强的臀腿肌肉耐力和下肢稳定性,可以在短则2-3小时,长则5-8小时的运动中保持动作不变形,持续使用臀腿发力,避免腰部、膝盖和脚踝的不适。

  上肢类运动如攀岩、射箭要求参与者有较强的背部肌肉,以及良好的关节活动度和肩胛稳定性,用于应对持续的单侧发力模式,以及在左推右拉或右推左拉的过程中找到重心平衡。

  NSCA教练@王大气 在小红书上更新了大量关于“攀岩如何健身”和“陆冲如何健身”的视频。

  在一期“攀岩者要多练拮抗肌”的视频中,她建议攀岩者练习倒立推和俯卧撑,以避免背部肌群如背阔肌、菱形肌过于发达,拮抗肌胸大肌、三角肌和三头肌较弱导致的力量不平衡。

  在“陆冲如何避免膝盖疼痛”一期中,则详细讲述了膝关节的使用说明:只能前后屈伸,不能内外旋。这也适用于所有板类运动,如滑雪、滑板。人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短期的不正确姿势,如膝盖不对准脚尖的内扣,会产生轻微不适,但依然能完成滑行,日积月累下,则会出现半月板磨损、韧带撕裂等不可逆损伤。

  这可能是外人们走进健身房的第二大原因——受伤后的康复需求,或是为避免受伤所作出的未雨绸缪。

  攀岩人@Hailey 在攀岩上头七个月后找到了健身教练@Summer,起因也是肩膀受伤,需要重新学习正确的发力模式。

  这正是大量爱好者常常遇到的问题,即使曾经有过其它运动的经历,但面对一项不熟悉的新运动,依然会暴露出过去存在的肌肉能力短板。

  @颜 在接触攀岩和徒步之前几乎从来不进行力量训练,即使苦恼于常常自感脚踝不稳定,也从来没想过通过抗阻训练进行调整。直到在一次攀爬掉落中,由于脚踝无法受力导致踝关节韧带撕裂,只能通过手术解决。术后便加入了大量力量训练和针对下肢稳定性的功能训练,困扰二十多年的脚踝稳定性,反而在术后的训练中得到了加强。

  不论是ACE、NSCA、NASM,或其它健身认证体系,都会提到健身训练的金字塔模型,最底端是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第二层是动作模式,第三层是动作负荷,最顶层才是协同发力带来的爆发力、速度等运动表现。换句话说,想要在户外得到更好的运动体验,避免受伤,需要进行抗阻训练。

  而外人们不爱进健身房,一大主要原因在于对“死肌肉”的偏见,同时,他们认为,重复的训练实在太无聊。但肌肉并无好坏之分,只有有无区别,能练出“死肌肉”,前提是训练者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关节活动模式。

  事实上,健身房的训练不等于是健美式孤立训练,在《功能性训练》一书中,作者Juan Carlos Santana提出,功能性训练专注于将功能性力量应用到运动技巧中(如多个肌群的互相协调),而不是运动技巧本身。他将运动中最主要的四个动作类别分为位移、水平改变(重心变化)、推拉(投掷、推开和抓住物体)以及旋转(方向改变)。

  看似是针对专项运动的训练,但几乎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模式,如行走对应的位移,下蹲系鞋带对应的水平改变。

  小红书发布的《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显示,徒步、骑行、冲浪、滑雪爱好者众,其中,80%是新手小白,一开始是兴趣驱动和熟人推荐,但即使是标榜“新手友好”的运动,比如徒步、滑雪,依然需要对应的能力做支撑。

  @Summer 在采访中提到,越来越多学员找到她提出要进行力量训练,以辅助自己的其它爱好如攀岩、网球、跳舞等方面的进步,“ta们从想要更好看的形体,变成了想要更好的运动表现。”

  对于户外小白而言,不论是想要更轻松完成一次初级挑战,如10公里徒步、100公里骑行、v2攀岩抱石、双日滑雪,都需要了解这项运动要求的底层身体能力。

  从小滑雪的@风雨 ,一直没有做过专项训练,以大众休闲滑为主。直到开始蹲腿,大半年后迎来下一个雪季,突然发现自己更有劲儿了,动作能做得更好,腿疼的症状也有缓解,“在这之后,我才意识到蹲腿对滑雪有正向作用,才开始维持腿部力量训练。”

  将每一次室内训练当作家庭作业,把户外当作小考,如果不是做好每一次家庭作业,也不会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如果没有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训练,高分又如何带来加倍的惊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Yan,36氪经授权发布。

  所有行业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迎接这波AI浪潮,当聚焦到互动娱乐产业,发生了哪些改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