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曹斐 她的镜头下那些有着“英雄梦”的平凡人

2024-07-28 02:13:4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曹斐,1978年生于广州艺术世家,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长期活跃于国际舞台。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曹斐于2024年获得 SCAD deFINE ART奖项,2021年获得德意志证券交易所摄影基金奖,2010年获提名“Hugo Boss艺术奖”及“未来一代艺术奖”。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奖”及“最佳艺术家奖”。

  作为当下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曹斐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变化,这是她首次在上海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中期回顾展,也是她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个展之一。

  本次展览遍布了曹斐从1990年代到2020年代,近30年中不同创作母题的影像作品。令人惊喜的是,推开展厅中的任意门,就好像能切换到曹斐创作中的不同时空——瑜伽球、海绵垫、硬板床,或是童年时期老电影院的硬座……每一个展厅的座椅都各不相同,而厅内陈设与色彩也各自迥异,呈现出截然却共融的个人叙事风格。

  打开“潮汐宙合”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迷幻灯光下,几扇不同的铁门,好似观众可以自行选择进入什么时代或者是世界观。这不仅是一种“非线性”的展陈方式,也更像是一种游戏选角参与的过程,是曹斐给我们带来的第一道“关卡”。

  展览所设的几道门,其实也就是展览的三个主要部分:“珠三角渊源”“红霞历史”和“元宇宙”。本次展览全面梳理了曹斐近30年的艺术实践,也能感受到她对于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从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发展,到当下技术与人性的交织,她的作品始终紧跟时代脉搏,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倘若你想回到40年前,去感受怀旧或者去一窥城市建设有关的档案记录,你可以在2A展厅看到曹斐备受关注的“红霞”系列。这个长期研究项目囊括了科幻长片、纪录片、虚拟现实作品等多种形式,构筑了一个“红霞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首次亮相了艺术家正在创作的最新项目《疾飞》(暂定名),这部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农业未来主义”。

  而在二楼镜厅,这里呈现了她1995年至2005年期间的多件影像作品,包括学生时期的舞台剧《校园狂想曲2》,以及观念影像作品《起舞》和《手语》等。这些作品多以便携式摄像机拍摄,直接介入日常环境,展现了早期曹斐影像作品的质感和广粤地区的在地魅力。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单频录像,5:4,彩色,有声20分20秒。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其中2006年的代表作《谁的乌托邦》更是记录了她作为驻地艺术家在广州佛山欧司朗灯泡厂的半年生活经历,深入了解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状况。

  如果想先领略到曹斐在虚拟世界中的创造力,则可以直接踏入2B展厅。从2007年起,曹斐就开始探索数字时代,并创制了一个个虚拟世界,如《人民城寨》等作品。

  从左至右为:曹斐《多托邦》第二期 2024 引擎电影,单频录像,16:9,彩色,有声 5分15秒,音乐:马海平,作品由元邦委托创作;曹斐《多托邦》第一期 2022 三维渲染数字影像,16:9,彩色,有声2分40秒,音乐:马海平,作品由元邦委托创作。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而如今随着“元宇宙”的兴起,她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赛博空间,在影像《元纪录》和“多托邦”系列中,记录和呈现了这个新兴领域的不断演化。

  这次展览空间的设计、打造是我与三位策展人和BEAU建筑事务所共同商议完成,BEAU建筑事务所承担了整个空间的布局和材质使用的责任,而我作为艺术家则负责决定展厅内部的元素,比如椅子等。我相信不少观众会有类似在展厅里迷路的体验,这正是我想要营造的氛围,让人看完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索和寻找一些漏掉的作品或者空间。

  之前我在北京UCCA个展的空间是由无柱的工厂建筑改造而成的,层高达11米,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给人一种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感觉,让观众能够在空间中自由穿行,不像传统的“白盒子”。

  但相比之下,这次浦东美术馆的展厅则显得更国际化且更专业标准化,我为了让观众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这次的展厅设计就用了打破常规的展示方式,在美术馆的展厅之间设置了走廊,刻意创造了一种迷宫般的动线,让观众在进入下一个展厅之前,会有一种被切断联系的感觉,仿佛自己正在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之中。

  在开展后我也关注到了一些社交媒体上大家的评论,有的观众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NPC密室逃脱游戏,需要不断探索和寻找下一个空间。

  其中一个展厅展出了《亚洲一号》项目,在那个展厅设计中用在展墙上的文本,其实是当年京东公司为了激励员工而设的标语,比如“你的人生”“房租”“梦想”这些词,和当时物流行业倡导的“狼性文化”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两面性,既给工人带来了一些机会,但同时也加剧了他们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

  曹斐《亚洲一号》2018 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有声63分21秒,作品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在我从事艺术创作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制造业的变迁,那么其中逃脱不了对人特别是“工人”的关注。

  比如我的作品《谁的乌托邦》和《亚洲一号》,其实都只是想试图捕捉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单频录像,5:4,彩色,有声20分20秒。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我最早接触工人群体是在2005年拍摄《谁的乌托邦》时,我进入珠三角某工厂进行实地调研,亲身感受到工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时的工厂里大多是十几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整日重复着机械化的生产流程。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那些年轻人充满朝气,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记录下了他们工作时的疲惫神情,以及休息时的放松和欢乐。

  多年后的2017年,到了我创作《亚洲一号》时期,自动化设备已经大量应用于物流仓库,工人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机械化,我再次进入一家京东的物流仓库进行调研。这时的工人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年男性加入了这个行业,他们大多是从建筑工地、保安等行业转行而来。相比之前的年轻工人,他们显得更加疲惫和无奈。

  在参观京东不同规模的物流仓库时,我亲身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在小型仓库,工人们还需要手工分拣货物;而到了大型自动化仓库,货物的分拣和装卸全部由机器完成,工人们只需要进行监控和维护。这种转变意味着工人的工作内容正在改变,他们不再是生产流程的主角,而是辅助性的角色。

  我认识一个快递小哥叫小明,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7年了,他一直在做快递员的工作。当时我拍摄他的时候,他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充满干劲,但他却依然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他告诉我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收入还不错,所以他一直没有离开。而像小明这样的人,其实代表了很多中年打工人的处境。

  在过去的工厂时代,工人们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进入生产线工作。但到了现在的物流行业,只要有一张身份证就可以立刻上岗。这种情况反映了工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变化:过去工人们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命运。但现在很多工作开始被自动化取代,一些如快递跑腿的工种更多地依赖于体力劳动,而非专业技能。他们虽然收入较高,但工作的意义感和成就感已经大大降低。

  除了物流行业,我在农业领域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变化。比如《疾飞》(暂定名)这个项目,讲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未来主义”,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环节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以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的农活,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播种,或者雇佣农业服务公司来完成。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门槛,使得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回到农村,从事新型的“新农人”工作。

  这些变化无疑对所谓“打工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传统的体力劳动工作被智慧机器取代,工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工作形式也在不断涌现,为工人阶层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年工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意义感和成就感已经大大降低。而对于那些从事新型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记录下这个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为未来的人类提供一种“影像文献”吧。

  我的创作生涯也恰巧是见证了国内媒介和科技的发展,本次展览中也有和元宇宙相关的展厅和作品,我的看法是元宇宙这个概念在过去疫情时期被疯狂地炒作和推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会逐渐下降。它作为一个虚拟的在线生存空间,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和理想。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手机和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社交和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元宇宙”了,我们的生活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这个无形的虚拟空间之中,依赖于各种移动设备和网络平台。

  曹斐《Oz》2022 双屏数字影像,9:16,彩色,有声 1分36秒,音乐:马海平,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

  但当然,作为依赖媒介创作的艺术家,我也不可能完全抗拒这种技术带来的变革;作为一个人,我也在享受着这些技术带来的便利,这些技术让我们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但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希望我的创作也许可以变成对这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文献,能为未来的考古学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能为后人提供一些可供检验的“时代节点”。

  在我们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曹斐问道,“我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谁的乌托邦》里那位跳孔雀舞的女工(林爱玲)?”在得到我们肯定的回复后,她向我们分享了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单频录像,5:4,彩色,有声20分20秒。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其实这次展览开幕时,我邀请了她来到开幕现场。在晚宴上,我请她上台说几句话,让她分享下她在这个项目中的经历和故事。她说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就是在当年拍摄项目结束的时候,我曾经建议她去读书,因为我觉得她很有才能。

  “林爱玲,你还是去念大学吧”,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改变了她的人生,但我其实都不记得了。她说在我们合作的半年时间里,每次去拍摄时,工人们都特别开心,因为不用在生产线上工作了,而是可以参与工作坊等活动,暂时离开了那个高温的生产车间。

  现在她早已大学毕业,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当了老板,算是实现了“阶级跃升”吧,也呼应了作品《我的未来不是梦》(笑)。

  其实听到她这样说,我非常震撼。我们很难想象那些工人每天所面临的艰辛环境,高温的炉子、重复枯燥的工作,但谁也不曾料到这件作品最后竟促使她有了全新的人生规划。

  我觉得回望的过程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很少会去关注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往往会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但当我们有机会再次遇见他们,并听到他们的故事时,我觉得这就是作品最好的回报。

  看完这篇艺术家专访,你最喜欢本次展览中哪些空间?艺术家的哪些观点令你有所启发?又有哪些故事令你印象深刻?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精选5位点赞数最高的精彩留言送出5份纪念礼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自从买了这个小摩托,走哪骑 哪,宝宝太喜欢了,还有遥控款 远一点的路再 也不要妈妈抱啦

  高寒川星空银河,10秒钟拍了2小时 高寒川梁,当地称作老爷岭,海拔2125米,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是...

搜索